目前得票數:2 票
請先登入以投票。
本項目探索將落葉轉化為活性碳的可能性,並研究不同活化方法對其吸附性能的影響,旨在透過資源再利用推動可持續發展,為環境保護貢獻力量。
我們以黃槿、無患子和大琴葉榕的落葉為材料,採用三種活化方式:氯化鋅化學活化(0.5M ZnCl₂浸泡)、磷酸化學活化(0.5M H₃PO₄浸泡)和物理活化(110°C 烘箱加熱)。我們將落葉分為兩組,一組直接活化,另一組先用 3M 鹽酸浸泡 24 小時,再進行上述活化,隨後於 700°C 碳化 5 小時製成活性碳。我們以亞甲基藍脫色試驗(10ppm 和 50ppm 濃度)測試吸附性能,用透光度衡量效果。
實驗結果為黃槿葉經磷酸活化效果最佳(10ppm 透光度 88.72%,50ppm 58.75%);無患子葉在酸處理結合氯化鋅活化(10ppm 98.86%)或物理活化(50ppm 85.70%)時表現突出,甚至超越市售活性碳(10ppm 97.75%,50ppm 66.22%);大琴葉榕則以物理活化最優(10ppm 93.60%)。我們分析,無患子葉可能因富含皂苷和適宜纖維素結構,經鹽酸分解與氯化鋅協同作用,形成高比表面積和均勻微孔,吸附性能尤佳,而其他樹葉或處理方法因成分差異(如木質素較高)或使活化效果較差。
這項研究證實了落葉轉化活性碳的可行性,尤其是無患子葉的潛力。我們希望進一步優化技術,測試更多樹葉種類,並推廣此方法,提升環保意識,為可持續發展盡一份力。
關鍵字:
無患子葉
黃槿葉
大琴葉榕葉
活性碳
亞甲基藍
作品所屬領域:
化學
永續城鄉
網路人氣獎
候選作品
女性桂冠獎
候選作品
科學勇士獎
資格不符
科學新秀獎
資格不符